最近在看 CSAPP 中关于 Dynamic Memory Allocation 的内容,并且准备开始写 Malloc Lab 。听起来好像挺充实的,但实际上不知从何时起我的学习效率变得极低,一直不见什么进展。可能总是和身边发生的各种事以及对该任务的低优先级有关吧。
论创作预期
说来神奇,在我主动地降低了自己的创作预期后,我反而更能将生活中的一些见闻转化成所写,从而达成了更高的创作频率。我认为这与自己不再在意一些所谓的「个人包袱」后更加轻松有关:不用在意自己写的是什么,流水账也好发牢骚也好,都是写给自己看的。这样的想法帮助我很多。
提到创作预期,我还想到了自己曾经听过的一集播客:《这世上的偶然》:看得见,就是邂逅的开始吧 。播客中同样讨论的是与「创作预期」相关的话题,但讨论的侧重点不一样:不要试着去规划好一切,因为你根本没法预料到创作的过程中会有什么新的灵感迸发。当你计划好一切时,反而会限制自己的创作力。
有趣的是,尽管关注点不一样、目的也不一样的前提下,其外化的表现形式却与我目前所践行的几乎一致。这让我联想到乔布斯刻意将房间弄得凌乱,从中获得灵感,将原本一点也不相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的选择。这貌似是一个更大的话题了,今天先点到为止~
(反正我是忍受不了房间凌乱,会有强烈的失控感,令人厌烦 👎)
银翼杀手 2049
在晚饭时刷马克骐的《银翼杀手2049》拉片,感触很深以至于写了篇相关笔记。我打算找个时间重新再看一遍这部电影,貌似有挺多地方之前都没有看懂。
论崇拜
在完成了那篇拉片笔记后,分享给了与自己玩的很好的一个初中同学。他是个怪人,平时与他讨论深度问题往往令人难以接受, 甚至自讽「有恋词癖」和「歇斯底里」。分享完没过多久,没有关于那篇文章内容的讨论,而是一句「傻逼齐泽克」。他一向如此直率,也特有魅力。
令我感兴趣的是我们后续的讨论转变为了「不要信任何其他人」,言外之意就是不要崇拜别人(我还挺惊讶的,因为在我写到这里之前,我一直以为「崇拜」这个词是他先提出,我再进行反驳的。刚才在翻看聊天记录时才发现是我从他的话里提炼出了崇拜这个意味并且下意识的进行了转化)。我明确的和他表示我从来没有崇拜过齐泽克,我只是就事论事的讨论这件事本身。我最多只会欣赏某个人,并且更加频繁地去阅读ta的作品,企图获得更多的知识。
后来细想了一下,貌似我从来没有崇拜过任何人;恰恰相反,我厌恶「崇拜」。这个词带有很强烈的「抛开理性判断、盲目的去追求某个人」的意味。说的言重些,「崇拜」是奴性的思想。
分手以后还能做朋友吗
在和朋友的聊天中又提到了这个话题。尽管本人在爱情中受的伤极深,但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我心中仍是乌托邦般的「是」。
我得出如此答案源自于自己对于另外一种社交能力的向往,即情景分隔。
所谓情境分隔,可以用一个常见的场景来说明: 创业中,白天在工作时因不同看法而吵的面红耳赤,甚至一度动手,气氛剑拔弩张;但一到下班,又能迅速把矛盾放下,好兄弟一样「走,吃饭去」,转而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兄弟。第二天回到工作场合,争吵依旧,但丝毫不影响其友情。
「分手还做朋友」显然是这样情景分隔的升级版,甚至上述场景本身我都仍未习得。所以我不知道自己口中的实现起来到底有多难,或者到底能不能实现。